简体 | English
医学文献
医学文献
表现为慢性咽炎的胃食管反流病36例临床观察
作者:    人气:5124    时间:2011-6-2 8:31:16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慢性咽炎;临床观察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除典型烧心、反酸等症状外,还可有食管外表现,且越来越受到关注。最常见的食管外表现是咽喉炎。据此,我科对耳鼻喉科以反复发作的慢性咽喉炎就诊的100例患者(均经喉镜检查除外恶性肿瘤)进行24小时食管pH检测及胃镜检查,发现其中的36例存在胃食管反流。

  1 资料与方法

  100例患者均为2001年1月~2006年5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4岁。症状:反复咽部异物感75例,占75%;咽喉痛11例,占11%;声音嘶哑8例,占8%;吞咽不畅6例,占6%。症状存在3个月~5年,平均1.5年。应用清热解毒、消炎等咽喉药物治疗1周以上无效者。

  所有患者均做胃镜及24小时食道pH检测,以国内标准[1]诊断反流性食道炎,24小时酸积分>14或(和)pH<4的总时间百分比>4%者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100例患者中,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10例,占10%;内镜阴性的胃食管病者26例,占26%,均经抗反流及制酸治疗,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 讨论

  近30年来对GERD与咽喉部疾病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咽喉炎疾病是GERD的食管外表现,其中最常见的是咽喉炎。目前,GERD出现食管外表现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推断其发生可能由于:①胃食管反流物引起的损伤,其组分之一胃酸已被证实是咽部黏膜发生炎症的重要因子。②咽喉部黏膜缺乏保护也可能是促成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胃酸所致的咽喉炎可以产生咳嗽、咽部异物感、咽球感、声音嘶哑、咽痛等症状。在慢性持续不愈的咽喉炎患者中患胃食管反流病达34.6%(本组研究结果与此接近),但同时伴反酸、上腹烧灼感等典型消化道症状仅占9.2%[2],有很大一部分消化道外症状的患者,不同时伴有消化道症状,容易引起误诊。

  对于 GERD 引起的咽喉炎诊断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医生必须重视问诊,尤其是临床上遇到难以治愈的慢性咽喉炎患者,应考虑到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的可能,如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与饮食的关系、有无反酸烧心,有无偏食甜食、油腻食物,是否服用其他药物。患者可能不会主动诉说消化系统方面的症状,所以耳鼻喉科医生要注意追问病史。②从检测手段上,胃镜检查对于胃食管反流的敏感性不高,目前,食管24小时pH监测是一项重要的敏感指标,有助于客观评价食管咽反流。近年来有研究证实,实验性制酸治疗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但总的来说,对这一部分消化道外症状的患者尚缺乏精确的诊断手段及“金标准”。有关治疗目前仍是难点,PPI通过强大的抑酸作用能迅速改善典型GERD患者的症状,但对于食管外表现-咽喉炎的治疗PPI的疗程和剂量尚无统一方案。Kamel等[3]用奥美拉唑每天40mg, 口服6个月,所有15例患者虽喉镜下改善缓慢,但咽喉症状明显改善。Habermann等[4]对29例患者行潘托拉唑(40mg,1次/d)治疗,6周后声嘶、咽球感、喉部灼痛、烧心及咳嗽等症状指数及内镜检查的客观指标明显好转。此外,治疗中不能忽视最基本生活习惯的改善,肥胖者减肥,夜间进食及暴饮暴食的习惯要改,避免烟、酒、茶及咖啡的刺激,不能束腹。镜下的贲门折叠术及腹腔镜下的贲门成形等手术治疗方法也在临床观察中。

  【参考文献】

  1] 龚 齐,周康年.反流性咽喉炎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研究[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2,15(12):548.

  [2] 林金坤,胡品金,陈 为,等.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方法及抑酸治疗试验评价[J].中国医师杂志,2002,4:129.

  [3] Kamel P,Kahrilas PJ,Hanson DG,et al.Prospictive trial of om-epr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reflx laryngitis[J].Gastroenterology,1992,102(suppl):A93.

  [4] Habermenn W,Ehereer A,Lindbicer F,et al.Ex juvantibus approach for chronic posterior laryngitis:results of short-term pantoprazole therapy[J].J Laryngol Otol,1999,113:734.

  作者单位:辽宁省新民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辽宁 新民 110300
 

亚娱体育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 www.eunaknif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2003169号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630号